柑橘黑色蒂腐病又稱焦腐病,主要危害貯運期柑橘。果實發病于果蒂或果蒂周圍的傷口處,初為水漬狀,淡褐色,無光澤,隨后病部迅速擴展,呈暗褐色,邊緣波紋狀,油胞破裂處常溢出棕褐色黏液,果皮用手指易壓破,果肉受害后呈紅褐色并與中心柱脫離。病果在干燥情況下成為僵果,暗褐色或黑色。潮濕時病果表面出現污白色絨毛狀菌絲,后呈橄欖色,并產生許多小黑粒(分生孢子器)。枝干發病常自小枝端開始,迅速向下蔓延。病部紅褐色,樹皮開裂,木質部變黑,流膠。發病嚴重時,枝干枯死,其上密生黑色小粒點。
(1)農業防治:加強栽培管理,以有機肥為主,配合氮磷鉀和微肥施用,增強樹勢,提高樹體抗病力;結合修剪剪除樹上病枝、枯枝,以減少初侵染源,管理過程中減少蟲傷和自然傷口出現。
(2)化學防治:采收后,結合青霉病、綠霉病防治,做好防腐浸果處理。可在田間后期噴1-2次50%多菌靈懸浮劑800-1000倍液,減少貯運期間發病。
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及其病組織上越冬,次年當環境條件適宜時,分生孢子經雨水傳播給附近健康的枝條或果實上潛伏,也可在壞死組織上腐生,能耐較長時間的干燥環境。在適宜條件下由果實傷口侵入,特別是果蒂的剪口侵入。最適溫度為27-28℃,在20℃以下或35℃以上腐爛較慢,在58℃時不易腐爛。營養不良、樹勢衰弱、掛果過多、冬季凍害的樹,易使枝干染??;果實過熟或晨露未干、雨后不久即采收、采果和運輸過程導致的機械傷都有利于本病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