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地貪夜蛾

簡介
草地貪夜蛾 (Spodoptera frugiperda),俗稱秋黏蟲(Fall Armyworm),屬于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,是一種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;草地貪夜蛾寄主超過300種,可為害多種作物,目前尚無天敵,在《2017年世界植物現狀報告》被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CABI評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。
為害癥狀
草地貪夜蛾具有多食性,暴食危害重,特別嗜食禾本科作物,如遇玉米、水稻等;被為害過的植株特征明顯,即葉片葉肉被取食后剩下葉表皮而形成半透明薄膜狀“窗孔”,或葉片呈大小不等的孔洞。草地貪夜蛾幼蟲取食葉片可造成落葉,而后可繼續轉移為害;有時大量幼蟲以切根方式為害,切斷種苗和幼小植株的莖,造成很大損失。特別是幼蟲可鉆大孕穗植物的穗中,為害番茄等植物時,可取食花蕾和生長點,并鉆入果中。種群數量大時,幼蟲如行軍狀,成群擴散;環境有利時,常留在雜草中。
防治方案
(一)監測預警:在重點區域設立監測點,結合高空測報燈和黑光燈監測成蟲遷飛數量和動態,確保早發現、早控制。(二)物理防治:1.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:有條件的地區可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種,保護農田自然環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,發揮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控制優勢,形成生態阻截帶。2.誘殺成蟲:成蟲發生期,集中連片使用殺蟲燈誘殺,可搭配性誘劑和食誘劑提升防治效果。(三)生物防治:可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白僵菌、綠僵菌、蘇云金桿菌制劑以及多殺菌素、苦參堿、印楝素等生物農藥進行防治。(四)化學防治: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,噴施高效低毒的殺蟲劑,比如氯蟲苯甲酰胺、氟氯氰菊酯、溴氰蟲酰胺等,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。
形態特征
草地貪夜蛾的卵粒呈圓頂型,直徑約為0.4 mm,卵上通常覆蓋淺灰色的絨毛,即雌蛾鱗片;卵塊聚產在葉片表面,每卵塊含卵100~300粒,有時成Z層;初產時為淺綠或白色,孵化前逐漸變為棕色。初孵幼蟲全身綠色,具黑線和斑點,1齡幼蟲體色變黃綠色,頭部呈青黑色,僅1.7 mm長,像個大頭娃娃;高齡幼蟲的體色多變,幼蟲的表皮粗糙,有皺紋和顆粒狀的結構;老熟幼蟲體長35~40mm,在頭部具黃色倒 Y型斑,黑色背毛片著生原生剛毛(每節背中線兩側有2根剛毛),腹部末節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;幼蟲有6個齡期,偶為5個。成蟲粗壯,呈灰棕色,翅展 32~38mm;雌蟲前翅灰色至灰棕色,但雄蟲前翅更黑,具黑斑和淺色暗紋,后翅白色。
生活習性
(1)適生區域廣:草地貪夜蛾從美洲出發跨越各大洲造成嚴重危害,2018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發出預警;2019年1月18日中國農業農村部公告草地貪夜蛾已從緬甸入侵到中國,云南、廣西均已發現其蹤跡。
(2)遷飛能力強:草地貪夜蛾一晚可飛行100公里,母蛾子在產卵前可遷飛500公里。
(3)繁殖倍數高:一只母蛾子每次可產卵100-200粒,一生可產卵900-1000粒。每個卵只要2~3周的時間即可孵化成蟲。
(4)暴食危害重:目前幾乎沒有天敵,其寄主超過300種;暴食性并可群體作戰,喜食玉米、水稻、棉花、高粱、苜蓿、大麥、蕎麥、燕麥、粟、花生、黑麥草、甜菜、蘇丹草、大豆、煙草、番茄、馬鈴薯、洋蔥、小麥等作物。
危害
鉆蛀留下蛀孔,損傷果實,減產。

掃描二維碼

感知農服新體驗

大豐收農服平臺

全國客服熱線

400 9677 168

回到頂部

聯系我們